新质生产力研究专题

  • 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强国的理论依据、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翟佳欣;王富军;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以科技驱动文化业态创新,促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方式变革,提升文化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动态化、多维度的文化振兴推动作用网络,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路径指引。当前,在发展文化产业中面临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不畅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创新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完善文化生产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以“云上工程”加强文化数据化管理,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度结合,构建更加多元、智能、可持续的文化生态。

    2025年03期 No.13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机理阐释、实践悖论与突破路径

    朱长兵;陆晨;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存在互为表里的紧密联系,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通过重构生产力三要素的范式革新、实施数字化赋能机制以及数字基建的协同演化,可驱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能级跃迁。然而,数据要素赋能过程中仍面临价值释放不足、产业生态不完善、创新机制受阻等问题。为此,需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体系、打造现代化产业格局、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突破效能瓶颈并强化驱动作用。研究表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产业协同创新与技术迭代升级,共同构成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对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极大的作用。这一体系化路径能够有效释放数据要素潜能,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No.132 10-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及对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超越

    郭明俊;乔惠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多重维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超越:在价值维度,以人民至上价值实现了对资本至上价值的超越;在主体维度,以人民群众主体实现了对利益派别主体的超越;在效能维度,以高效民主集中实现了对低效分权制衡的超越。这充分彰显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新时代必须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制度改革,不断促进政治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伟大实践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5年03期 No.132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律

  • 企业数据权益保护模式分析

    赵惠妙;霍正;

    在数据经济时代,数据资产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如何构建有效的企业数据保护机制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立法层面尚未形成明确的数据保护规范,学界对该问题的探讨亦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在数据确权这一基础性问题上争议更为突出,适用权利保护模式存在较大阻力。而在实践中广泛采用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模式亦存在局限性。基于我国现有法律框架,通过系统梳理司法案例、比较分析各保护模式的制度效能,可以得出反不正当竞争这一行为规制模式为现阶段企业数据权益保护的最佳模式。然而,该模式在司法适用中存在一般性条款适用过度以及互联网专条适用局限等问题,针对这一困境,宜通过厘清企业数据权益边界和科学界定行为不正当性等路径来完善。

    2025年03期 No.132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环境技术法规之理论探源

    陈君;柳经纬;

    我国环境治理存在生态环境法律与生态环境标准融合的普遍现象,生态环境技术法规是二者融合的载体,其表现方式是在生态环境法律中引用生态环境标准或通过立法直接赋予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效力。生态环境法律与生态环境标准之间互异互补的关系,构成生态环境技术法规生成的先决条件。二者之间共同的价值目标、认识基点和规制功能,构成生态环境技术法规生成的基础条件,为其生成提供了可行性依据;技术与效力的交互需求、保障生态环境法律顺利实施的现实需求,构成生态环境技术法规生成的基本根据,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性支撑。生态环境技术法规的生成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是生态环境领域中法治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治理工具。

    2025年03期 No.132 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信托的功能定位和法律关系解析

    谢黎伟;

    数据信托的功能定位不同于传统信托,其主要功能在于实现隐私保护和流通共享,这一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其法律关系与传统信托有明显差异。数据信托宜采用第三方机构方案,受托人应是具有专业数据处理能力的独立机构而非普通信托公司。鉴于数据的无形性、动态性和个人数据权的复合性,数据信托的标的并非数据本身或数据控制权本身,而是非排他性的数据许可使用权。在受托人的义务方面,数据处理合规义务、数据安全保障义务、数据泄露通知义务赋予了传统信义义务以新的内涵。

    2025年03期 No.132 58-6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婚姻家庭关系下虐待罪“家庭成员”认定的刑事政策思考

    刘亦婷;涂欣筠;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虐待罪“家庭成员”的范围如何界定引发广泛讨论,既有观点大致分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前者提供了明确的范围,却不适应新型婚姻家庭关系逐步形成的社会现实;后者虽然无法给出具体的判断标准,但是更能适应社会现实,因此首先应当认可实质解释论所确立的解释方向。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现实以及其他各国关于虐待行为及其主体范围的规定来看,对虐待罪“家庭成员”的范围进行重塑具有必要性。因为解释学自身存在局限性,需要从刑事政策角度给出实质的虐待罪“家庭成员”的判断标准,实质的“家庭成员”的判断应当以“封闭性”作为关键要素,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2025年03期 No.132 69-7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

  • 数字时代街头官僚行动的效度与限度——基于技术、组织、情境三重视角的分析

    刘潼;

    作为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力量,街头官僚兼具“国家代理人”与“民众代理人”双重角色,其行动的“效”与“度”的平衡是数字时代基层治理的关键难题。本研究基于技术、组织、情境三重视角,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法,结合TOE模型构建了“互构—行动—控制”框架,对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进行剖析。研究发现,街头官僚的行动受技术“刚性形塑”、组织“弹性形塑”、情境“惯性形塑”共同作用,既产生技术赋能、组织赋权、环境造势等效度,也存在技术反噬、组织堆叠、情境固化等限度。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对数字时代街头官僚的理论阐释,也为基层政府优化治理、实现街头官僚行动协同增效提供了实践指引。

    2025年03期 No.132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文学

  • 同语反复否定构式“XP不是XP,YP不是YP”初探

    陈中钰;

    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总结了“XP不是XP,YP不是YP”构式的三种语义类型,并从“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从构式用变到构式演变”两个视角分析了“XP不是XP,YP不是YP”构式义的形成和构式演变过程,发现“XP不是XP,YP不是YP”构式存在三种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适切语境和用法;接着分析了构式的构件特征及整体特点,XP、YP的组合以字数“2+1”居多,且XP、YP多为基本层次范畴的下位范畴和非定量词,具有较强的主观评价倾向;最后简要分析了该构式形成演变的机制。

    2025年03期 No.132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秀拉》中的精神病学诊断与医护伦理问题

    甘振翎;

    当美国精神病学的现代分类系统刚刚起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的临床定义尚未出现,莫里森已在《秀拉》(1973)中依据其敏锐的观察和超强的洞察力,对退伍黑人士兵夏德拉克和李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进行了贴切的描述。作为战争创伤受害者,夏德拉克和李子需要心理救治,也渴望爱与尊重,然而他们却被医院、警局、社区乃至家庭忽视或抛弃,被视为“疯子”,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他们的境遇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在精神疾病临床定义和正确干预手段上的缺失,也体现了系统性种族主义给美国黑人退伍士兵造成的困境。夏德拉克和李子的精神疾痛体验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超越种族界限的医护伦理与精神疾病经验认知,彰显了医学、社会、政治和种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

    2025年03期 No.132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无亲和无情”:威廉·福克纳《小镇》里的中国人

    白碧霄;

    评论界普遍认为福克纳的后期作品《小镇》聚焦于各阶层白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鲜少有研究者注意到小说中无亲无故、离群索居的中国洗衣工。文章将《小镇》里的中国单身汉置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南方的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人在南方社会的地位及其刻意保持单身状态、从事洗衣行业的原因,进而揭示福克纳的创作意图。小说里的中国人形象不仅反映了南方白人对种族通婚的反感和排斥,而且折射了他们对中国人带来的经济威胁的恐惧和担忧。通过引入介于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第三方”中国人,福克纳迫使南方人重新思考南方的经济结构、阶级构成和种族关系。

    2025年03期 No.132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代朝鲜半岛文人对《琵琶行》的接受研究

    雷阳;耿嘉照;

    《琵琶行》作为白居易诗中的名篇,在古代朝鲜半岛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分析发现,《琵琶行》在朝鲜半岛的传播经历了从初步接触到广泛接受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仿写、次韵、化用等多种接受形式。该诗因情感表达深刻、叙事性强、语言通俗等属性而深受文人喜爱;加之诗中表现的女性命运及身世情感与朝鲜半岛社会的妓生文化和儒家思想观念产生共鸣,激发了文人再创作的热情。

    2025年03期 No.132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教学

  • 数字时代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逻辑理路、机遇挑战与生态建构

    章小妹;刘丹;

    新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是在数字变革的背景下展开的。数字时代通过效率变革重塑社会结构,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机遇,但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着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数字公平与劳动异化等现实挑战。数字变革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遵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也符合人类社会技术变革的历史逻辑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基于发展生态学理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是建构一套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就业生态系统。

    2025年03期 No.132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出场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

    刘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而作为广大教师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教育家精神则是对他们精神风貌、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就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工作发表了诸多关键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其中蕴含着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在阐明新时代以来教育家精神的出场逻辑、发展脉络、思想演变和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仁爱之心、躬耕态度、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立足新时期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引领与价值导向作用,从深化理论研究、提升师资力量、创新宣传方式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维度,探索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No.132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正式启用公告

    <正>为了进一步加强编作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与中国知网密切合作,推出全新的“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即日起正式启用,欢迎校内外投稿者使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链接网址:http://bhgs.cbpt.cnki.net。投稿时请进入网页,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即可投稿至我刊。编辑部将尽快处理来稿有关事宜,切实保障作者权利,使我刊的采编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5年03期 No.132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关注我刊微信公众平台及超星移动端阅读平台

    <正>为了加强编辑部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方便读者随时了解本刊动态,本刊现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敬请关注!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即可关注。为方便广大读者和作者阅读本刊发表的论文,本刊已与超星合作,开放超星移动端阅读平台。扫描右侧二维码,无需下载APP,即可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期刊界面,浏览各期文章。

    2025年03期 No.132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北京化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求真、求实、求新、求深为刊发论文原则,热忱欢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赐稿。

    2025年03期 No.132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