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钰;
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总结了“XP不是XP,YP不是YP”构式的三种语义类型,并从“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从构式用变到构式演变”两个视角分析了“XP不是XP,YP不是YP”构式义的形成和构式演变过程,发现“XP不是XP,YP不是YP”构式存在三种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适切语境和用法;接着分析了构式的构件特征及整体特点,XP、YP的组合以字数“2+1”居多,且XP、YP多为基本层次范畴的下位范畴和非定量词,具有较强的主观评价倾向;最后简要分析了该构式形成演变的机制。
2025年03期 No.132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甘振翎;
当美国精神病学的现代分类系统刚刚起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的临床定义尚未出现,莫里森已在《秀拉》(1973)中依据其敏锐的观察和超强的洞察力,对退伍黑人士兵夏德拉克和李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进行了贴切的描述。作为战争创伤受害者,夏德拉克和李子需要心理救治,也渴望爱与尊重,然而他们却被医院、警局、社区乃至家庭忽视或抛弃,被视为“疯子”,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他们的境遇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在精神疾病临床定义和正确干预手段上的缺失,也体现了系统性种族主义给美国黑人退伍士兵造成的困境。夏德拉克和李子的精神疾痛体验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超越种族界限的医护伦理与精神疾病经验认知,彰显了医学、社会、政治和种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
2025年03期 No.132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白碧霄;
评论界普遍认为福克纳的后期作品《小镇》聚焦于各阶层白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鲜少有研究者注意到小说中无亲无故、离群索居的中国洗衣工。文章将《小镇》里的中国单身汉置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南方的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人在南方社会的地位及其刻意保持单身状态、从事洗衣行业的原因,进而揭示福克纳的创作意图。小说里的中国人形象不仅反映了南方白人对种族通婚的反感和排斥,而且折射了他们对中国人带来的经济威胁的恐惧和担忧。通过引入介于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第三方”中国人,福克纳迫使南方人重新思考南方的经济结构、阶级构成和种族关系。
2025年03期 No.132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阳;耿嘉照;
《琵琶行》作为白居易诗中的名篇,在古代朝鲜半岛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分析发现,《琵琶行》在朝鲜半岛的传播经历了从初步接触到广泛接受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仿写、次韵、化用等多种接受形式。该诗因情感表达深刻、叙事性强、语言通俗等属性而深受文人喜爱;加之诗中表现的女性命运及身世情感与朝鲜半岛社会的妓生文化和儒家思想观念产生共鸣,激发了文人再创作的热情。
2025年03期 No.132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