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之哲学解读

    吕彦瑶;

    人类文明形态的渐进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为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元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新现代性”划清了与西方现代性的界限,并与其彰显出的人民性、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有力回答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这一重要问题。在新时代,要克服西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本质,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态度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不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2年04期 No.12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相对贫困探析

    姚肖雅;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贯穿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论述了相对贫困的产生、加剧及消除。中国各代领导人在反贫困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相对贫困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和综合性、长期性和相对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相对贫困治理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新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指导,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2022年04期 No.121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我国推进“双碳”工作的难点分析与路径选择

    冯婕;曲舒萌;

    近十年间,尽管中国已开启低碳发展模式并初步实现碳排强度的持续下降,但整体上碳排放总量及占全球比重仍呈缓慢上升趋势。继续提升碳排效率使之和经济增长不再存在依赖关系,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此般严峻形势,为保障“双碳”目标按期实现,中国亟需破解能源方面转型难、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实施难及碳排放权方面交易难的三大难题,立足国情制定“三步走”战略。在具体优化路径上,应调优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攻克关键技术,构建创新体系;健全交易市场,发展绿色金融。

    2022年04期 No.121 14-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可为进路

    张志胜;王珺玮;

    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价值逻辑的三维向度构成了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出场背景。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传统的赓续,也是夯实乡村振兴精神基石的现实需要,还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面对内生文化振兴主体缺位、外部主体参与度不高以及文化振兴客体遭遇过度开发等现实梗阻,亟需唤醒农民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激活乡村文化的价值密码,并不断创新其体验形式,以协力筑牢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根基。同时,地方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基层治理组织需履行好保障之责,企业应多形式地助推,社会组织和在外乡贤也应积极参与,进而汇聚成为推动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的强大合力。

    2022年04期 No.121 21-2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资源协同供给及其多重困境的化解

    苏礼和;

    长期以来,国家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资源优先供给城市是导致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资源次序和数量的重新调整,即资源优先下乡。大量资源下乡要求资源必须协同供给,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协同供给面临着多重困境,包括政府间横纵向供给的零散化、碎片化,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资源供给的失灵及其挤压,内外资源有效的协同效应难以生成,各资源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资源供给的断裂和碎片化。要破解这些困境,对政府而言,要做到统筹协调与放权赋能的职能转变,对政府、市场和社会而言,要各司其职、实现协同共治,强化城市与乡村资源的协同及双向流动,要素之间要打破碎片化,树立资源的总体观、综合观和大局观,加强乡村振兴与扶贫脱贫资源之间的有机衔接。

    2022年04期 No.121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庸型领导对员工跨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志明;刘书晴;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对45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庸型领导正向促进员工跨界行为;建设性责任知觉在中庸型领导与员工跨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感知的人力资源管理强度正向调节建设性责任知觉和员工跨界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正向调节中庸型领导通过建设性责任知觉影响员工跨界行为这一间接效应。研究揭示了中庸型领导对员工跨界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拓展了员工跨界行为前因变量的实证研究,为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管理启示。

    2022年04期 No.12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律

  • 信用奖惩机制规制研究:运用前提与基本遵循

    刘宇飞;

    信用奖惩机制的运用是社会信用法治建设的重点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信用奖惩机制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之间尚存有一定的张力,这严重影响着社会信用法治化的进程。为防止信用奖惩机制的泛化与滥用,有必要首先厘清信用奖惩机制纳入法律文本的前提条件,即该法律规制领域与社会信用应具有密切关联性;而现有惩戒/激励手段又不足以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纳入信用奖惩机制确有助于提升社会信用水平。此外,还需严格遵循法律优先原则、法律明确性原则、不当联结禁止原则及比例原则等公法原则,确保信用奖惩机制不至于偏离法治轨道。

    2022年04期 No.121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精神利益合同违约救济解释论——基于《民法典》第996条和584条的解释

    康铭;

    精神利益合同中一方当事人违约造成对方精神利益损害的,受害方如何主张损害赔偿不能一概而论。当违约方的行为构成侵害人格权时,受害方可依据《民法典》第996条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当违约方的行为不构成人格权侵权时,应根据合同履行利益中精神利益的占比将精神利益合同类型化为纯粹精神利益合同和非纯粹精神利益合同,分别讨论二者违约救济的必要性。纯粹精神利益合同中,受害方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合理性;非纯粹精神利益合同中,只有当缔约人“追求精神利益”之动机成为交易合同内容时,该精神利益的损失才存在通过违约责任进行救济的必要性。《民法典》第584条中的“损失”应当包括精神利益的损失。故当违约方的行为不构成“侵害人格权”时,非违约方可依据《民法典》第584条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2022年04期 No.121 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语言

  • 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动因探析

    郑晓岚;

    在晚清掀起的外国文学作品译介大潮中,“冒险小说”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类被译介到中国。结合晚清社会语境,重点探析冒险小说译介于晚清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因。研究发现:晚清冒险小说的译介主要源于民族生存危机对男子气概的呼唤,又得益于小说社会地位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与冒险小说的文类特点密切相关。冒险小说所弘扬的冒险进取精神有助于改造国民奴性,激发国民的男子气概,契合救亡启蒙的时代需求。

    2022年04期 No.121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王翊;张瑞娥;韩名利;

    以Fairclough三维话语概念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语料库研究法,从高频名词、动词、主题词及其索引行、情态动词等方面入手,描述了《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2003—2022年)的文本语言特征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并从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阐释了国家形象的成因。研究表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主要呈现出统筹全局,锐意进取,以人为本,开放、自信、包容,具有亲和力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成因涉及文本的生成机制、译者的翻译理念、中国政府的施政实绩以及宏观层面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国家意志等。

    2022年04期 No.121 71-8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语料库的修辞研究:内涵和意义

    陈承雄;周巧玲;

    在人文学科“修辞转向”及数字人文背景下,修辞研究和语料库基于共同的观念基础、研究对象和跨学科特性,促成了语料库修辞研究的产生。语料库修辞研究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在语料库辅助下的修辞作品研究、修辞家研究、修辞理论研究、修辞比较研究、修辞史研究和修辞学史研究。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在为修辞研究提供观测手段、统计方法和事实依据的同时,使修辞研究呈现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相融合的研究态势。修辞为语料库方法提供了研究素材、理论视野和阐释力。语料库修辞研究为语料库和修辞研究双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变革、机遇和挑战。

    2022年04期 No.121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刚经》中的“V+于+O”及“于”的隐现

    王嘉宜;

    在《金刚经》的六个汉译本中,及物动词后有时会使用“于”介引宾语,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译者的汉语水平差异、“于”自身的“未完成”用法以及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韵律制约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相同动名结构间“于”的使用具有一定开放性,这与动名结构所对应的梵语以及译者的主观选择有关。当译者有意识地使译文呈现“四字一顿”的文体风格时,会通过调节动名间“于”的隐现以增减音节,这在玄奘译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突显了玄奘强烈追求四言文体的翻译风格特征。

    2022年04期 No.12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框架建构及实践探索——以《社会政策》课程为例

    刘春燕;陈昱彤;

    从课程教学理念、内容和实践三大模块构建课程思政“融入一体化”框架,并以研究生课程《社会政策》为例对该框架进行具体说明与阐述,展开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一体化”的教改实践与探讨,以期为其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2年04期 No.121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困境及出路——以北京A大学为例

    于颖;柯秋莎;冯日新;甫玉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已成为共识。然而现实中,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存在一定的困境,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产出。完善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以北京A大学为例,通过调研与分析,发现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存在一些困境与问题,建议在评价中进一步平衡“量”与“质”的关系;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和完善分类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分类评价标准;切实推进高校“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进一步增强科研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022年04期 No.121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正式启用公告

    <正>为了进一步加强编作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与中国知网密切合作,推出全新的“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即日起正式启用,欢迎校内外投稿者使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编系统链接网址:

    2022年04期 No.121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关注我刊微信公众平台及超星移动端阅读平台

    <正>为了加强编辑部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方便读者随时了解本刊动态,本刊现已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敬请关注!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即可关注。为方便广大读者和作者阅读本刊发表的论文,本刊已与超星合作,开放超星移动端阅读平台。扫描右侧二维码,无需下载APP,即可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期刊界面,浏览各期文章。

    2022年04期 No.121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录

    <正>~~

    2022年04期 No.121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北京化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求真、求实、求新、求深为刊发论文原则,热忱欢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赐稿。

    2022年04期 No.121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